作为电脑的重要外设,音箱正随电脑变得越来越小,于是出现了一种微型化的音箱。这类音箱一度被称作便携音箱、笔记本电脑音箱,后被统称为微型音箱。这种变化,对音箱行业来说原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契机。用户需求和应用在变,就意味着这是一次促进行业升级的机遇,但大部分厂商却因为某些原因错误地放弃了这一次机会。现况是用户虽然对音箱的尺寸要求变得更小,但并没有因此降低对音质的要求。而对于音箱来说,做到体积小音质好并不那么容易,因为它存在几个技术门槛。
夏昆冈 Soomal数码多媒体网站站长
功放功率问题:国内厂商很少使用高效率的D类功率放大器,而是使用电声转换效率低且发热量高的B类放大器。如果厂商希望做出大功率的小音箱来,首先需要多多应用D类放大器的设计。
扬声器的问题:如果按照传统的设计,小口径的扬声器很难设计出大功率音箱。功率上不去,音箱的一些重要听感指标就难以实现。大部分的音箱厂商,扬声器开发实力都比较弱,面对这种新需求,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合理的方案来。
结构设计的问题:微型音箱不能简单的把大音箱缩小,重新设计结构是必须的,主要是声学结构的设计。现在的微型音箱中,能实现较好低频的可谓凤毛麟角。
做工问题:微型音箱对做工的要求远比大音箱高,以前比较粗放的工艺都不适合用于微型音箱,就像生产闹钟的工艺不适合做手表一样。
对于这些门槛,大部分厂商选择了退缩,不愿意去需求技术的升级,对市场需求选择性失明。事实上微型音箱因为对物料的需求低,如果不计算研发成本,其物理成本远比传统的多媒体音箱低。所以山寨厂瞄准了这个市场,大量毫无技术含量的微型音箱上市,这些产品功率小、音质差,外形设计也很糟糕,价格极为低廉。而恰恰是这类产品导致了恶性循环的开始。
首先,用户觉得这种山寨微型音箱太糟糕,不乐意购买。于是山寨厂就进一步降价,10多元的音箱都出现了,打到底的价格又让正规厂商觉得这个市场已经无利可图,进而为自己的退缩态度找理由,精品产品就越发难以出现,用户干脆就对微型音箱提不起兴趣,只能凑合着配一个耳机或传统多媒体音箱。
这种循环带来的结果是悲剧性的,认为微型音箱会形成巨大市场,是业界的共识,但因为要改造自身的生产力而又采取消极态度,眼睁睁的看山寨搅乱市场却不作为。微型音箱诞生已近7年,但真正在思考微型音箱究竟如何发展的企业却并不多。
这种情况与当年的MP3混战有些相似,大量的低成本的产品充斥市场,疯狂的价格战让MP3播放器变成了白菜价,但市场从来是属于有理想的企业的,iPod并没有被低价阻吓,一步步的完善产品,在中国这种崇尚低价的市场中,iPod的占有率也越来越高。
微型音箱市场的现状,并不能完全怪罪于山寨厂,正规军的态度不积极也是重要原因,我们希望音箱大品牌们能努一把力,推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来。前面提到的几个技术门槛,其实也不是天堑,关键还是态度问题。已经有少数厂商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,或许新的转折点现在才刚刚到来。